close

(本文原於2010.11.5發表於無名小站

上一篇文章介紹忠孝新生站至行天宮站,本篇要繼續前進;
蘆洲線在松江路和民權東路口西彎後,沿著民權東西路駛入一個不一樣型態的地域。

 

 

中山國小站

P1010009.JPG

既然以中山國小為站名,可知附近最為顯著的地標即為中山國小,
其實本站的民權東路南北兩側,分別有中山國小和新興國中,
若真欲以學校命名,為何捨新興國中而取中山國小,當初應該是爭論不休吧,
不過中山國小既已出線,則浮現另一個問題,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也想到了,
沒錯,台北捷運目前已有三個內含「中山」的站名,
除了本站,還有文湖線的「中山國中站」和淡水線的「中山站」,
老實講對於不熟悉的乘客,造成誤會的機率可能不小。

P1000684.JPG

(圖:台北捷運有三個以「中山」為名的車站)

 

中山國小站共有4個出口,材料並不是採用目前漸漸成為趨勢的鋼材,
而是紮紮實實的鋼筋混凝土,再加上壁面是用小塊磁磚裝飾,
看起來真的很有國小校舍建築的味道。

P1010011.JPG

P1010010.JPG

(圖:中山國小站的出口為混凝土建築覆以小片磁磚為主)

 

中山國小站的規劃算是蠻特別的,
被網友暱稱為金魚缸的PAO(旅客詢問處)是設計在車站中間,
與以往將PAO設在兩端的規劃不同(高雄捷運倒是有一些車站採用這樣的配置)。
本站為東西向,非付費區是規劃在南北側,也與一般車站不同。

P1000913.JPG

(圖:中山國小站的旅客詢問處設於車站中央)

 

P1000927.JPG

(圖:中山國小站的非付費區位於車站長邊(南北側))

 

依筆者看來,本站月台是蘆洲線台北市區段月台最狹窄的一站,
寬度可能和高雄捷運的鹽埕埔站差不多。

P1000908.JPG

(圖:中山國小站月台層)

 

事實上整條蘆洲線除了三個高運量轉乘站(忠孝新生、松江南京、民權西路)之外,
其餘八個車站的月台都不算寬,一般乘客可能會有比初期路網車站還窄的感覺。
這其實是有理由的。首先,由於裝設了全罩式月台門,
所以初期路網所使用的地板上的列車進站指示燈就取消了,
那一塊區域(寬約50公分)就不需要了;
此外初期路網的車站月台是以「每1平方公尺站立一人」為設計標準,
但後來檢討發現改成「每0.8平方公尺站立一人」仍可維持候車時的舒適感,
綜合這兩項因素,後續路網的車站,月台都會稍窄。

本站的主題為「孩童世界」,
無論是出入口的壁面、月台層的琺瑯板、地面層通風井的造型,
都一致呼應了設計主題。

P1000911.JPG

P1000910.JPG

P1000815.JPG

(圖:中山國小站以「孩童世界」為主題)

 

本站附近尚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標-晴光市場。
在50年代,晴光市場是以販賣舶來品聞名,後來一度沒落,
如今,引人注目的反而是許多美食小吃,本站也有加註站名「晴光商圈」。

 

民權西路站

P1000709.JPG

本站為蘆洲線與淡水線交會轉乘站,
目前前往三重蘆洲地區的旅客也有一部分在本站出站後轉搭公車,
蘆洲線一通,即可在站內付費區轉換,方便也省時許多。

P1000706.JPG

(圖:民權西路站為蘆洲線與淡水線的轉乘站)

 

當初興建淡水線車站時,其實就已經預留了未來橘線車站的部分結構體。
在淡水線穿堂層西側有一塊用木板擋了非常久的區域,
大多數的乘客應該都不知道裡面有通往蘆洲線的設施吧。

P1000998.JPG

(圖:淡水線大廳西側原以木板阻隔的區域即為通往蘆洲線大廳的通道)

 

類似這種未來路線未通車先用臨時設施擋起來的例子,
目前在大安站(轉乘信義線)、中山站(轉乘松山線)還可以發現。

P1000682.JPG

(圖:中山站穿堂層以木板阻隔的區域為未來松山線的穿堂)

 

本站是淡水線爬升出地面的前一站,因此將淡水線穿堂層設在一樓,
南北向的淡水線月台層在地下一樓,
地下二樓為T字形的轉換穿堂層,東西向的蘆洲線月台在地下三樓。

蘆洲線在民權西路上又新增了六個出口,
這也使得本站成為台北捷運出口編號最多的車站(目前最多是古亭站九個),
從新增的六個出口下樓,到達的是地下二樓。

未命名 -1拷貝.jpg

(圖:民權西路站目前共有十個出入口)

 

忠孝新生站到民權西路站設立在人行道上的出入口都有一個特色,
那就是和騎樓都有三公尺的距離,行人不會因為捷運出口而阻礙行進動線,
對於沿線的商家,也避免了緊貼捷運出口而有光線陰暗或影響風水之說。
和這個新設計有強烈對比的,就是忠孝敦化站和忠孝復興站的人行道出口。

由於民權西路站是轉乘站,人潮較多,
為了配合捷運出口距離建築線三公尺的設計,
又得兼顧人行道拓寬後的車道數,
所以新增的六個出口無法太寬,也出現了僅設置單一電扶梯的出口。

P1000704.JPG

(圖:民權西路站首見僅設置一座電扶梯的出口)

 

六個新增出口中,五號出口並不是位於民權西路上,而是在較為窄小的富錦街內,
它原本的設計是緊急出口,後來變成一般出口,而且造型也和其他五個出口不同。

由地下二樓的大廳進入付費區,設有呼應本站主題「都市風華再現」的馬賽克拼貼藝術。

P1000691.JPG

(圖:位於蘆洲線大廳的馬賽克牆)

 

前面提過,地下二樓的穿堂層是T字形,
南北向設有三處電扶梯,可以往上直通地下一樓的淡水線月台。

P1000997.JPG

(圖:蘆洲線大廳(B2)與淡水線月台層(B1)的轉乘設施)

 

由於是交會轉乘站,本站的月台也比一般站寬敞。

P1010008.JPG

(圖:民權西路站蘆洲線月台)

 

本站靠近大稻埕地區,在清末和日治時期是台北甚為繁華的地區,
如今隨著商圈轉移,大稻埕漸漸沒落,但民權西路上則另出現許多商家,
在環境的新舊交替和不同的商業活動之下,衍生出本站的主題-「都市風華再現」。
軌道側牆的琺瑯板,是洋樓式建築在前,
後面則是一排排的高樓大廈,造就了新舊不同的風貌。

P1000696.JPG

(圖:民權西路站軌道側牆的藝術牆板)

 

大橋頭站

P1000982.JPG

大橋頭站原名大橋國小站,在新莊線原核定的內容中並沒有這一站,
1999年,在大同區民及民意代表的陳情,且大橋國小校方也願意提供校地的情況下,
才又增設了這一站。

 

確定增設之後,由於最靠近本站的地標就是大橋國小,且校方又提供校地,
北市府可能就很自然地將車站命名為「大橋國小站」。
但是卻在通車前數月,地方上又以沒有歷史意義及大橋國小日後可能廢校為由,
要求改為「大橋頭站」,市政府最後在今年7月正式改了站名,
首開過了限定期限還改站名的先例(一般來說要在通車前兩年半申請更名),
已經製作完成的站名標示也全部重做。
原本的站名「大橋國小」在更名後變成加註站名,
而原來預定的加註站名「延三觀光夜市」也就此消失。

P1000993.JPG

(圖:原站名「大橋國小」改為加註站名)

 

由於大橋頭站是後來才增設的車站,設計也和其他既有車站不同。
先從地面層的出入口開始看起,深灰色鋼構的出入口,與其他出入口方正的造型不同,
搭配玻璃上橘色的「捕魚」剪紙圖案,和方形的窗框,
具有一種「古典的現代感」。

P1000986.JPG

(圖:大橋頭站特殊的出口造型)

 

P1000984.JPG

(圖:大橋頭站出口玻璃上的剪紙圖案)

 

進入穿堂層,除了和其他車站相同的淺橙色琺瑯板外,
穿堂層南面粉橘色琺瑯板搭配玻璃磚牆的設計,有股溫暖的感覺;
天花板上的格狀淺藍色燈箱,看似前衛,
但搭配橘色系的裝潢卻不會顯得格格不入,
蘆洲線所有車站中,筆者最喜歡的就是本站。

P1000808.JPG

P1000989.JPG  

(圖:大橋頭站穿堂層)

 

在穿堂層的玻璃磚牆區,也有不一樣主題的公共藝術,
增添幾分可愛的感覺,不致過於單調。

P1000797.JPG

P1000795.JPG

(圖:大橋頭站穿堂層的公共藝術)

 

來到月台層,候車座椅竟然是懷舊的板凳,令人印象深刻。

P1000787.JPG

(圖:大橋頭站的候車座椅採板凳造型)

 

軌道側牆的琺瑯板,也依行車方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面貌。

P1000981.JPG

 (圖:大橋頭站軌道側牆藝術牆板(往台北市區方向))

 

未命名 -2拷貝.jpg

(圖:大橋頭站軌道側牆藝術牆板(往三重方向))

 

蘆洲線往西過本站之後即會從淡水河下方穿越,由於本站距離淡水河已經不遠,
受到軌道坡度的限制條件,本站的開挖深度也達32公尺;
而月台層和穿堂層中間又有一層機電層,故穿堂層和月台層間的高程落差頗大。

P1000791.JPG

(圖:大橋頭站穿堂層與月台層間的高程落差可由此樓梯的深度看出)

 

本站也與既有的地下道連接,地下道出入口也掛上了捷運站與人行地下道並列的牌子,
不過捷運公司就沒有再加以編號。

P1000987.JPG

(圖:地下道與捷運站連通,但出入口未再編號)

 

蘆洲線台北市區段的車站(以捷運局的工程區分來說是新莊線市區段)就介紹到這邊,
接下來蘆洲線即將穿越淡水河,來到台北縣的三重市、蘆洲市。
後面的五個車站,也會呈現不一樣的風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m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