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發展建設至今,已進入二期路網的收割期,

歷經八年施工,屬二期路網之一的信義線終於在2013年11月24日通車,

讓台北捷運又添生力軍。

xinyi1.png  

(圖:台北捷運信義線路線圖,底圖來源為Google Earth)

 

信義線由中正紀念堂站起,經東門站,沿著信義路一直到達象山站,和淡水線路線色同為紅色。

它也是台北市區第二條東西向路線,被期待可以分擔尖峰時間總是擠爆的板南線的負荷。

同時除了捷運隧道以外,上方的共同管道也一併施工,

未來可以減少道路挖掘的頻率,各類管線也更容易維護。

 

在2012年9月東門站通車時,台北捷運已歷經了一次重大營運模式改變,

就是將已行駛十多年的過渡模式「北投-南勢角」取消,中和線回歸原始規劃,

經由東門站銜接新莊蘆洲線,整條稱為「中和新蘆線」。

而這次信義線通車,雖然仍是照原規劃銜接上了淡水線為「北投-象山」,

但跨線行駛的「淡水-新店」路線仍繼續保留,

另外由於取消了「北投-台電大樓」區間車,

小南門線也由「西門-中正紀念堂」延伸為「西門-台電大樓」,

班距從十分鐘縮短至六到八分鐘一班車。

這樣的安排除了彌補中正紀念堂站至台電大樓站間的運能之外,

由於小南門線本來就同屬路網中綠線(即新店線銜接松山線的完整路線)的一部分,

又經過西門、中正紀念堂、古亭等重要轉乘站,如果捷運公司宣導得宜,

小南門線其實是讓乘客先適應明年松山線通車後整體路網轉乘模式的最佳體驗。

IMG_3797.JPG    

(圖:信義線路線圖,北投站至中正紀念堂站間為與「淡水-新店」之重疊區間)

 

P1040922.jpg  

P1050029R.jpg  

(圖:小南門線由中正紀念堂站延伸至台電大樓站)

 

 而信義線的通車,台北捷運在市中心紅、橘、綠線之間三個轉乘站-

中正紀念堂站、東門站、古亭站的「黃金三角」,也宣告成形。

這三個車站都是平行轉乘車站,只要走到對面月台或上下一層樓就可以換車,

加上密集班距,未來繁忙程度絕對是可預期的。 

IMG_3896  

IMG_3898.JPG  

(圖:東門站在信義線通車後成為平行轉乘車站)

 

IMG_3753.JPG    

(圖:東門站信義線月台)

 

信義線(與未來的松山線)的月台門,和新莊蘆洲線所採用的造型不同,

少了中間的寬橫槓,為大片玻璃形式,視覺上更有通透感,倒也和高雄捷運月台門的相似度更高,

至於滑門上的路線色條倒是仍有出現。

另外新莊蘆洲線月台所用的旅客資訊顯示系統,在信義線也仍然採用,可顯示列車位置,

不同之處在於相反的另一月台的運行方向也預留了顯示位置,有一說這是在單線雙向運行時才會作用,

正常時仍然只顯示本月台方向。

IMG_3669.JPG  

(圖:信義線月台採用的旅客資訊顯示系統)

 

越後期設計的捷運車站,往往越注重美感與公共藝術,最好能再加入車站或路線的在地元素,

信義線更不例外,接下來且讓筆者由大安森林公園站起逐站介紹這條備受注目,又豐富多彩的新路線。

 

大安森林公園站 

信義線的終點是象山站,緊鄰台北樹蛙棲息地中強公園,中間又在台北市區的綠肺-大安森林公園設站,

這兩站的設計主題也以上述景點為主;而大安森林公園站,更是投入了更多經費與想法,

當時設計單位的設計理念,是希望藉由大安森林公園難得的綠地與捷運路線的建設,替台北市再增新景點,

最後才出現了「下凹式庭園」、「陽光大廳」的設計方案,把日光引進捷運站內,也和森林公園的意象結合。

至於兩座光塔,在當年更喊出「北劍潭、南大安森林公園」的口號,捷運工程局對這站的重視可見一斑。

 

先從月台看起。在大安森林公園站下車,月台層其實並不算寬敞,

大約與新莊線的行天宮站差不多,可以說是信義線車站中最窄的,

同時由於整體照明設計及採用了灰色天花的緣故,其實和一般捷運車站明亮的感受有很大不同。

IMG_3665.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月台層)

 

來到穿堂層後,不管是北側牆面的公共藝術「四季」或是南側通往下沉廣場的數個大型拱門,

都是吸睛的重點。

IMG_3936.JPG  

P1050033R.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穿堂層北側牆面公共藝術「四季」)

 

IMG_3895.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穿堂層南側的拱門)

 

「四季」 的作者是日本人,在作品中似乎也可見櫻花的蹤影,

這艷麗的大型藝術,讓捷運站內又多了一個拍照熱點。

從穿堂層南側的拱門來到陽光大廳,挑高的空間與戶外廣場只有一門之隔,不管是休憩或是做為活動場地,

都是不錯的選擇。

IMG_3698.JPG

IMG_3893.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的陽光大廳)

 

再往公園的方向走,便來到室外的半圓形下沉廣場與環形迴廊,在這裡最引人注目的,

就是每15分鐘表演一次的水舞,在夏日添了幾分涼意,在晚上搭配燈光,也是挺浪漫的。

IMG_3685.JPG  

IMG_3691.JPG  

IMG_3892.JPG  

(圖:下沉廣場的水舞與日夜景)

 

IMG_3729.JPG  

(圖:由下凹式庭園俯瞰下沉廣場)

 

大安森林公園站可說是整條信義線公共藝術最多的車站,就算和台北捷運所有車站比較,

公共藝術數量也是數一數二。環形迴廊內,「秋葉旅人」帶來了列車駛過時,落葉隨起飛揚的速度感。

「春光乍現」的五隻青蛙,或站在鋁罐上高歌,或翹腳敞著吐皮做日光浴,還有在陽光大廳內抬頭望天,

都是極富趣味的表現。

IMG_3692.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秋葉旅人」公共藝術)

 

IMG_3703.JPG  

IMG_3701.JPG  

 (圖:「春光乍現」作品其中兩隻青蛙)

 

往上一層來到下凹式庭園,更有與森林公園貼近的感覺,兩座光塔也近在眼前。

這兩座光塔以鋼構和透明玻璃為主體,夜晚有色彩變化,讓信義路又多了新地標,

愛好攝影的民眾,想必也多了新去處。

IMG_3721.JPG  

(圖:下凹庭園一景)

 

IMG_3713.JPG  

IMG_3711.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光塔)

 

把牆面做為公共藝術在台北捷運後續路網幾乎是站站可見,

大安森林公園站的牆板上也處處有森林綠意的意象。

IMG_3944.JPG  

P1050040R.jpg  

(圖:大安森林公園站軌道側牆的藝術牆板)

 

IMG_3732.JPG  

(圖:往5號出口電扶梯的藝術牆板)

 

大安站

大安站是台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現改名為文山線)時期的車站,如今信義線通車也一躍成為轉乘站,

當時在穿堂層已預留了往信義線的通道,付費區內轉乘沒有問題,

由木柵方向來的乘客,也提供了在大安站轉乘信義線往台北車站或信義計畫區的新選擇。

IMG_3655.JPG  

(圖:大安站成為文湖線與信義線的轉乘車站)

 

大安站的配置較為特別,若是由既有的文湖線大廳搭乘轉乘電扶梯往信義線,

最先到達的是被標示為M層的轉換層,轉換層內有直達B2信義線月台層的電扶梯,

故轉乘時其實是可以不需要經過B1信義線穿堂層的。

IMG_3658.JPG  

(圖:由M層看信義線與文湖線的轉乘電扶梯,上去後即是位於地面一層的文湖線大廳)

 

IMG_3867.JPG  

(圖:大安站M層轉換層一景,右側電扶梯可直通B2信義線月台層)

 

由信義線往文湖線也是一樣,若是在月台搭了最東側的電扶梯,

就可以直接來到M層,右轉後即是轉乘電扶梯,

不過若選擇其它電扶梯來到穿堂層,仍然有電扶梯可以通往M層,

只不過來到M層後,還必須走一小段的上坡道,才能到達轉乘電扶梯。

(對上述文字不了解的讀者,可參考大安站資訊圖。)

在這段上坡道有著色彩繽紛的公共藝術「飛天傳奇」, 以愛、希望和喜悅為題,

轉乘時可別錯過它喔。

IMG_3649.JPG  

IMG_3651.JPG  

(圖:大安站公共藝術「飛天傳奇」)

 

若是由信義線其他新增的五個出入口往下,即直接進入B1穿堂層,不會經過轉換層。

大安站的風格延續了大安森林公園站,

採用灰黑色的天花,加上並不是長型燈管的照明,

雖然顛覆了捷運車站的明亮印象,倒有一種低調中帶有沉靜的美感。

IMG_3853.JPG  

(圖:大安站信義線穿堂層)

 

身為轉乘站,大安站的月台不意外地相當寬敞,而「光影交會」在兩個月台的軌道側牆,

一上一下的配置,是為了呼應大安站高架與地下轉乘站的特性。

IMG_3843.JPG  

(圖:大安站月台相當寬敞)

 

P1050021.jpg  

P1050057R  

(圖:大安站兩月台側牆一上一下相對的「光影交會」)

 

信義安和站

本站原名安和路站,後來在2011年為提高辨識度更名為信義安和站,

附近最知名的景點,莫過於臨江街觀光夜市(即通化夜市)了,未來或許帶來更大商機。

 

信義安和站又回到如一般捷運車站的明亮,以淺棕色為主色。

在穿堂層的護欄上,公共藝術「水城台北」用流動貫穿的曲線,搭配飛船、觀光景點、植物星星等元素,

蠻有街頭塗鴉咨意幻想的感覺。

IMG_3815.JPG  

(圖:信義安和站穿堂層)

 

IMG_3831.JPG  

(圖:信義安和站穿堂層公共藝術「水城台北」)

 

來到月台層,比較特別的是軌道側的燈箱,以黃和棕色系的物體構成,

要表達什麼,其實筆者也看不出來....

IMG_3618.JPG  

(圖:信義安和站月台層軌道側牆的藝術燈箱)    

 

IMG_3838.JPG   

P1040948.jpg  

(圖:信義安和站月台層)

 

台北捷運後續路網除了車站設計概念不同,在地面的出入口也拉長了與建築線的間距到3米 ,

同時加大人行道寬度以增加行人空間;但又考慮車道數不能減少,

於是出現了將設在人行道上的出入口拆開配置的情形,這也是為何民權西路站、東門站、以及信義安和站,

還有未來松山線的南京復興站會在短距離內出現兩座較小出入口的原因,其實它們原本應該是一個大出入口。

P1040932.jpg  

(圖:信義安和站3號出口僅配置一部向上電扶梯,只供出站)

 

台北101/世貿站

本站原名世貿中心站,後來和安和路站同一時間改名為台北101/世貿站,

把車站旁邊兩大地標一次納入,這也是台北捷運首次在正式站名中出現「/」符號。

 

以前若要搭捷運前往世貿中心觀展,得到市政府站後步行或搭乘主辦單位提供的接駁公車,

信義線通車後,本站的1號與5號出口就在世貿一館旁邊,甚為便利,

再加上國際知名地標台北101以及信義商圈的加持,日後盛況可以想見。

再者除了市政府站以外,未來跨年夜再加上本站共同負擔輸運工作,

參加晚會的民眾想必可更早回到家了。

IMG_3589.JPG  

(圖:設於世貿一館東南隅,信義路與市府路口的5號出口)

 

站名是兩個地標並列,在穿堂層兩側售票處,也是一東一西把台北101和世貿中心的意象納入地坪裝修中。

東邊的地坪,不管由東西南北哪個方向,看到的都是「101」;

西邊則是利用世貿一館方正造型的巧合,用地磚表現出它的建築特色。

同時,特殊地坪上天花的特殊造型,似乎也有一點台北101大樓外觀裝飾的味道。

P1050028.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東側售票處「101」地坪)

 

P1050049.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西側售票處仿世貿一館建築的地坪)

 

IMG_3601.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售票區的造型天花)

 

台北101/世貿站的站體建築主要是白色調,頗有現代感,

天花板則是格柵狀,在台北捷運車站中並不常見。

P1040959.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穿堂層)

 

車站月台為了因應人潮,也是寬敞設計,在軌道側牆是有彩色小燈泡點綴,配合列車行駛方向發亮,

也正映照了鄰近信義商圈的五光十色。

IMG_3610.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月台層)

 

本站4號出口可通往台北101地下一樓戶外廣場,

車站與出口的連通道是在台北101興建時為避免將來二次開挖,而同時施作的。

在這條連通道上,設置了公共藝術「相遇時刻」,是利用機械式的翻牌裝置,

將老人及小孩的臉部相片隨時間而替換,表達人與人相遇時最純真的情感,

常有人駐足等待下一個出現的面貌。

另外,在這條連通道的天花板上也設置了數座較小型的翻牌裝置「身體之書」,

不管是手、嘴巴或耳朵,都代表著人類情感交流的途徑,

設置在人來人往匆匆走過的台北101/世貿站,不曉得是不是特別有意義?

IMG_3922.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4號出口可連通台北101大樓戶外廣場)

 

IMG_3594.JPG  

P1040979.jpg  

(圖:「相遇時刻」公共藝術)

 

IMG_3599.JPG  

(圖:天花板上的小型公共藝術「身體之書」)

 

穿堂層東側還設有旅遊服務中心,有許多資料可索取,更貼近觀光客需求,

大概也為詢問處內的站務員減輕了不少負擔吧。

P1040965.jpg  

(圖:台北101/世貿站內的旅遊服務中心)

 

象山站

未來信義線會向東延伸兩站至原廣慈博愛院處,目前的終點站是位於信義路與松勇路口的象山站。

象山站與台北101/世貿站曾有站距過近的質疑,但捷運車站的站距是以車站的中心點來算,

其實兩站站距超過700公尺,比中山站至雙連站或雙連站至民權西路站的站距還長呢。

P1040991.jpg  

(圖:象山站出口與高聳的台北101大樓)

 

象山站和台北101/世貿站同樣是白色調,但裝修建材卻不同,

台北101/世貿站仍採用較常見的琺瑯板,象山站則使用所謂的玻璃陶瓷(或稱結晶化玻璃),

這種材料不易變色且硬度甚高,不過成本也跟著提高。

另外,穿堂及月台層還鋪設了彩色地磚,比台北101/世貿站更為活潑。

 IMG_3794.JPG   

(圖:象山站穿堂層的彩色地磚)

 

象山站旁的中強公園是台北樹蛙唯一平面棲息地,

為了樹蛙保育,本站在站址、出口、工序等方面都做了調整。

本站公共藝術也是以樹蛙為題,在穿堂層南側牆面的公共藝術「心蛙朵朵開」,

遠看是一個個氣泡,近看才發現氣泡裡面還有一隻隻青蛙,

不曉得會不會真的有人去數每個泡泡裡到底有幾隻青蛙呢?

IMG_3765.JPG  

(圖:象山站穿堂層公共藝術「心蛙朵朵開」)

 

除此之外,在穿堂層其他牆上,也看得到青蛙的身影出現喔。

P1050014.jpg  

(圖:象山站的青蛙牆板)

 

延續類似的畫風,月台層軌道側牆也有以兒童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雖然線條簡單,但也不失可愛。

P1040998.jpg  

(圖:象山站月台層公共藝術)

 

象山站的另一項特色,就是1號和2號出入口電扶梯是台北捷運首次設置的「波浪式電扶梯」,

在中段會有一小部分的平坦面,然後再繼續往上或往下,剖面就像是波浪一樣,

根據官方說法,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減輕有懼高症乘客的恐懼感,

筆者親身體驗的感覺,經過波浪處倒是不至於覺得暈,

但若是平常搭捷運會在電扶梯上面行走的乘客就得當心點了。

IMG_3777

(圖:象山站門面寬闊的2號出口)

 

IMG_3781.JPG  

(圖:象山站出入口的波浪式電扶梯)

 

雖然車站數並不算多,但信義線經過的地區卻都是市區精華地段,周邊也有許多景點,

再加上它身為第二條通車的東西向路線,運輸效益更為可期,

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目前仍得遷就被保留的「淡水-新店」跨線模式,

使得班距為尖峰六分鐘,離峰八分鐘,實在是稍嫌久了一點。

班距的問題,除了有賴捷運公司的機動調整及通車後長期的運量觀察外,

更重要的是看明年松山線通車時,捷運路網是否能真正「一個顏色一條路線」來行駛,

才有辦法解決了。

當然捷運路線的調整,

對於乘客而言一定多少會有不便之處(相對地,有人不便也會有人變方便),

但只要車站轉乘動線順暢、列車排點得宜,下車轉乘並不是那麼可怕的事;

且各線獨立營運後,獲得路線單純化(搭錯車的機會降低)、班距縮短、易於調度等等效益,

更是捷運族之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m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